1988年6月,内蒙古一妇人在院子里洗衣服天津杠杆炒股,丈夫突然破门而入,拽着她就往里屋走。妇人以为丈夫大白天不干好事,正要破口大骂。谁料丈夫从裤兜里猛然掏出一块金光灿灿的牌子,激动地对她说:“婆娘,咱发财了!”
李桂芝在家里院子,一边埋头洗着丈夫昨日干活沾满泥土的衣裳,一边想着晌午该做点啥饭食。
突然,院门被人使劲推开,撞在墙上发出砰的一声响。
辛民山一把拽住妻子的胳膊,也不顾她还在洗衣裳。李桂芝正要发火,却被丈夫拉进了屋里。
辛民山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,拉着李桂芝的手就往里屋走。六月天的屋里暗得很,李桂芝被丈夫这般拉扯,心里又羞又气。
辛民山从裤兜里掏出一个东西,李桂芝一时有些发愣,那是一块金灿灿的牌子。
"婆娘,咱发财了!"辛民山的声音都在发抖。李桂芝接过金牌,沉甸甸的分量让她不由自主地往下坠。
金牌大约有巴掌大小,表面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泥土。李桂芝把金牌翻来覆去地瞧,发现背面还刻着图案。
那是一幅虎狼相搏的场景,老虎正用爪子死死地摁住狼的身子。图案刻得很是精细,连老虎的毛发都清晰可见。
辛民山把今天早上在地里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跟妻子说了。他今天一大早就去地里翻地,准备种上一季豆子。
刚锄了没几下,锄头就碰到了硬物。辛民山起初以为是石头,但扒开土一看,发现是这块金牌。
李桂芝听完丈夫的话,手里的金牌越发沉重起来。她放在桌上,金牌发出沉闷的响声。
夫妻俩围着桌子坐下,金牌就放在中间。阳光从窗缝里漏进来,照在金牌上,反射出耀眼的光芒。
辛民山拿起金牌,用手指细细地摸着上面的纹路。这工艺不像是现代的东西,光是那虎狼相搏的图案,就透着一股子古意。
李桂芝端来一盆清水,把金牌仔细清洗了一遍。水珠顺着金牌的边缘滑落,露出更加明亮的金色。
清洗后的金牌更加漂亮了,虎狼相搏的图案也更加清晰。
夫妻俩翻出了家里仅有的几本书,想找找有关这块金牌的线索。辛民山从柜子底下拿出一本泛黄的历史书,那是他儿子上学时留下的。
书里讲述了不少古代的故事,但都没有提到类似的金牌。李桂芝把金牌包在手帕里,小心地放在衣柜深处。
第二天一早,辛民山去村里找了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。这些老人在村里住了大半辈子,见多识广,或许能知道些什么。
老支书拿着金牌端详了许久,说这东西做工精细,一看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。
辛民山想了想,决定去东胜市的文物站问问。
文物站里,几位工作人员围着金牌仔细观察。他们用放大镜查看金牌上的每一处细节,不时地交头接耳,讨论着什么。
一位头发花白的专家说,从金牌的工艺和图案来看,应该是一件古代的器物。虎狼相搏的图案在古代是一种权力的象征。
另一位专家补充说,这种金牌可能是古代官员的信物。通过虎狼相搏的图案,表现统治者的威严和力量。
文物站的工作人员开始查阅相关的资料,寻找类似的历史记载。他们翻开厚厚的档案,一页一页地对照。
经过反复比对和研究,专家们得出初步结论。这块金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,属于国家文物的范畴。
工作人员告诉辛民山,按照法律规定,发现的文物都要上交给国家。
他们拿出相关的法律文件,向辛民山详细解释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。这些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,是国家的宝贵财富。
辛民山听着专家们的讲解,慢慢明白了这块金牌的重要性。它不仅仅是一块值钱的金子,更是一件有历史意义的文物。
文物站的人说,上交文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。他们会如实记录这件文物的发现过程和发现者的信息。
辛民山和妻子坐在家里的小板凳上,桌上放着文物站给的一张证明。这张证明上写着他们上交文物的时间和经过。
1988年的内蒙古农村,一年到头的收成都不太好。夫妻俩种着几亩地,每天天不亮就要下地干活。
村里人都在讨论这件事,有人说辛民山傻,这么值钱的东西就这么上交了。也有人说他做得对,国家的文物就该归国家。
那天从文物站回来后,辛民山就把锄头扛在肩上,又下地干活去了。六月的太阳烤得地里的庄稼都有些蔫了。
李桂芝站在地头,看着丈夫弯着腰一下一下地锄地。昨天还幻想着能搬到城里去住,今天又回到了土地上。
晚上,邻居们常常凑在一起拉家常。他们说起当年的知青下乡,说起集体生产队的日子,说起改革开放后的分田到户。
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,辛民山家的生活并没有因为那块金牌有什么改变。他们和其他农民一样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
文物站的工作人员有时会来村里看看天津杠杆炒股,告诉他们那块金牌已经送到了博物馆。博物馆的专家正在研究金牌的历史价值。